400-626-7377
“中级经济师”是我国职称之一,属于经济师类别。
要取得“中级经济师”职称,需要参加“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即有被聘任为中级经济师职称的资格,有了聘任资格在单位聘任即可取得相应级别的经济师职称。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资格考试设置三个级别:经济专业初级资格、经济专业中级资格、经济专业高级资格。参加考试并成绩合格者(高级还需通过评审),即可获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
具备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较复杂业务问题的能力。
很多企事业单位、高校、银行,甚至一些私企都认可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并会评定初级、中级、高级经济师职称。
通过评定职称进一步可提高晋升空间,帮助升职加薪。一般取得经济师职称证书后工资都会上涨500~2000元,甚至更多。在很多单位,取得中级经济师证书可以享受科级干部的待遇。
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3600元/年定额进行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打拼的员,想在城市扎根需进行积分落户。取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可以享受积分加分政策。
考试主要是文字性内容,计算题较少,一般考的比较浅,相较于工商管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会更强一些,但贴近于实践,易于理解,比其他专业还是要更加容易入门的。
考试内容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六个模块。这些内容与实际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考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通过率为15%左右。其中人力资源专业通过率37%左右,工商管理通过率25%左右,金融专业通过率16%,其他专业通过率比较低,这三个专业占到总合格人数的75%左右。
大型企业
政府部门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自主创业或从事人力资源相关的职业培训、咨询等工作
对于上班族来说,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家庭,需要极大的自制力来保证学习的持续性。
如果是个人单独备考,会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此外,备考政策和相关信息获取量少,掌握第一手的考试信息能力差,有的同学甚至忘记报名的时间。
中级经济师的考点内容非常多,你不能保证所有的考点知识都会。遇到的难题多了,难免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耽误学习的进度。
互联网时代,面对网上众多的备考资料,无从下手,不能分辨真假,甚至买到了过期的假资料,无形间会增加甄选和试错成本。
此类人员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更大的平台发展,或者想要获得更高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可以选择报考中级人力资源经济师,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没有一技之长,其他行业门槛比较高,就可转行人力资源,报考中级人力资源经济师后,不仅能对这一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更多的理解,还能轻松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登录【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报名服务平台】进行用户注册,并完善个人相关信息。
上传近期白底彩色1寸免冠证件照。上传照片前要用照片审核处理工具进行简单处理,通过后才能上传。
资格核查按照属地原则进行。中级经济师报考人员无需携带学历、相关专业工作年限等证明材料到现场核验。
考生在线进行缴费,缴费完成后报名成功。
中级经济师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时间一般在11月第二个周末举行
线下机考,全部为客观题(单选+多选题结合)
两门,分别为公共科目《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科目《专业知识与实务》
单科满分140分,统一及格线为84分以上(60%分制)
考试成绩实行2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方法,应试人员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方可取得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消费者行为分析
生产和成本理论
市场结构理论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国际贸易理论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
税收制度
政府预算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政策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统计与数据科学
描述统计
抽样调查
回归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会计概论
会计循环
会计报表
财务报表分析
政府会计
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物权法律制度
合同法律制度
公司法律制度
其他法律制度
第一章 组织激励
第二章 领导行为
第三章 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
第四章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第五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六章 人员甄选
第七章 绩效管理
第八章 薪酬管理
第九章 培训与开发
第十章 劳动关系
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
第十二章 工资与就业
第十三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第十四章 劳动合同管理与特殊用工
第十五章 社会保险法律
第十六章 社会保险体系
第十七章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第十八章 法律责任与行政执法
第十九章 人力资源开发政策